车企集体反内卷后,经销商面临生死博弈

文/韩小鹏
2025年,中国汽车市场“内卷”已从暗流涌动演变为全面爆发。6月的最后一天,长三角四大协会联合发声,揭开传统经销商生存危机的冰山一角。在此之前,已有多地发生汽车经销商资金链断裂事件。
2024年,我国平均每天消失12家经销商。2025年夏季,就如同提前到来的三伏天,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恶劣的消息再次扑面而来,昭示传统经销商转型已是迫在眉睫。
01
车企生产收紧了吗?
前几天,我们曾撰文《深扒比亚迪济南布局及产业影响》,分析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给济南带来的产业拉动及正面影响,有网友在文末留言,提及比亚迪济南基地工人的休班安排比往年有所增加,由此推断生产在收紧。
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
(比亚迪济南生产线图)
6月16日,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“泉城消费提升在行动”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透露:1-4月,济南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39.5%,成为工业生产的支柱力量。截至4月底,全市整车产量达到33.8万辆;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倍增、达到20.5万辆。比亚迪一期产能全面释放,二期项目6月底投产后年产量有望突破50万辆。
从“产量倍增”“产能全面释放”的表述,到汽车产量的具体数字,无不在证明,比亚迪济南基地是马力全开的。
再看比亚迪全国整体产能情况。
2021年-2024年,比亚迪产能利用率一直高于99.5%。2023年的产能利用率高达160%,说明不少生产基地进行双班生产。随着包括济南在内的多个生产基地建成,2024年比亚迪产能利用率回到100%。所以,网友给我们的留言恐怕仅能代表个人感受。
2025年,产能利用率面临考验的主要是燃油车厂。2024年,上汽大众产能利用率降至约55%;北京现代的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30%。
(小米之家)
当前,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较高,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还处于产能扩充过程当中。小米汽车的产能利用率接近200%。现在下单小米汽车,提车大概在6-7 个月之后,甚至更长。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表示,扩产迫在眉睫。
真正是冰火两重天。
02
经销商面临生死博弈
当前,全球车企密集关闭工厂,中国是为数不多销量仍在增长的地区,但中国造车势力正面临市场大洗牌。“反内卷”成为2025年汽车行业的重要风向标,而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汽车经销商却已面临生死博弈。
(长三角四大协会联合声明截图)
长三角四大协会的联合声明提到,当前经销商面临较大经营压力。
·长三角地区银行业陆续暂停汽车贷款业务,导致大量按揭客户无法提车,订单流失严重;
·价格倒挂成常态:80%主销车型售价低于进价,部分车型倒挂幅度超20%,有的经销商单车亏损高达3万元;
·库存压垮现金流:长三角地区经销商库存系数高企(警戒线为1.5),个别品牌高达4.0,这意味着经销商要垫资囤够四个半月的销量。
·消费者观望情绪浓厚:日均到店客户量锐减,成交率下降超30%。
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,2024年全国4419家4S店退网,相当于每天消失12家经销商,72.5%经销商没有完成销量目标。这是我国4S店规模自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。
这场危机背后,是主机厂“压库式”产销模式与新能源革命的双重绞杀。这不仅是商业悲剧,更是整个行业的生存警告,应该引起足够重视。
03
转型迫在眉睫
再看看济南的情况。
(“国补+省补+厂补”三重叠加)
2025年,济南汽车消费市场活力持续释放。1-5月份,济南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07.3亿元,同比增长1.5%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.0%。7月1日,济南市商务局发布《济南市2025年下半年第一轮汽车消费补贴活动公告》,投入1200万元专项资金,进一步拉动全市汽车消费市场。
济南高新区是济南市汽车消费的重镇。2025年一季度,济南高新区汽车消费市场交出亮眼成绩单:限上汽车零售额突破14亿元,同比增长5.3%,以强劲势头跑赢全区限上零售额大盘。今年以来,济南高新区全力打造济南东部汽车消费集聚区,累计开展各类汽车促消费活动十余场。
相关促销费活动深受汽车经销商欢迎。高新东区开业刚半年的一家新能源汽车4S店负责人透露,瞄准济南高新区居民年轻态、高学历的特色,总公司布局了这家新店,门店代理的汽车品牌销量不错,但单台车利润不高,也就1000元上下。好在政府密集推出促销活动,“国补+省补+厂补”三重叠加,对消费者很有吸引力。
汽车消费市场蓬勃发展背后,汽车经销商也面临转型压力。“卖车利润很低,好在我们代理的品牌销量不错,门店盈利超过预期。”这位负责人坦言,他也留意到长三角四大协会的联合声明。在他看来,而今的汽车经销商已经不能单纯靠卖车赚钱,长远看,必须向汽车服务商转型,拉长服务链,增加客户黏度才行。
济南不少汽车经销商将目光瞄准了利润空间更大的二手车销售,政府层面也在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。2024年,济南高新区先后牵头开展汽车出口交流、培训活动8次,帮助30余家企业取得二手车出口资质,约占全市获批企业数量的40%,指导3家企业申报山东省级扩大二手车出口专项资金,成功帮助辖区企业打开二手车出口赛道。
2024年,济南高新区实现二手车出口额5亿元以上,覆盖商用车、乘用车、新能源车等多种车型和汽车零配件等。据了解,申办二手车出口资质的企业中,不乏新车经销商转型切入二手车赛道。“亚非拉发展中国家,特别是‘一带一路’沿线国家和地区都是二手车的蓝海市场,与其在国内卷到飞起,走出去可能有更多赚钱机会。”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。
04
“剩”者为王
2023年就有媒体报道称,汽车经销商对主机厂的满意度降至近10年来“冰点”。时光荏苒,2025年已被认为是汽车流通业的“分水岭”。传统经销商若如果继续依赖“囤车-降价”的简单销售模式,恐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。
(比亚迪汽车4S店)
当前,部分有先见之明的经销商已经在积极探索求生之路,诞生不少具有参考价值的转型之路。
比如,有的汽车销售企业坚持走“轻资产”路径,弱化库存压力,转型为展示、试驾、交付中心;有的从“卖车商”转型“服务商”,包揽保险、年检、充电桩安装等衍生需求,将业务重心转向售后服务与消费体验,拓展盈利渠道;有的尝试线下场景重构,将4S店改造为“汽车主题社交空间”,增设咖啡区、儿童游乐区,延长客户停留时间;有的积极融入新能源、保险、金融等产业链节点,与充电运营商、保险公司合作,推出“充电+保养”捆绑权益;还有的进攻县级市场,联合主机厂建“移动展厅”,提高当地的新能源渗透率,如五菱宏光MINI EV的社区快闪店等等。
长三角四大协会的倡议直指行业痛点,这一行业痛点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,但其倡议想要落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需要政策与行业协同,构建“风险共担”新生态。这需要主机厂动态调整销量目标、缩短返利周期,减轻经销商压力;政府层面加快“以旧换新”政策落地,对转型经销商给予扶持引导;金融机构探索推动“库存车质押融资”创新,缓解经销商的现金流压力。
目前可以确定的是,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堪忧,不能坐等主机厂“低头”或者政府部门“出手”,在通过协会联合发声“自救”的同时还得抓紧找出路。当潮水退去,唯有真正以用户为中心、敢于革命的经销商才能穿越周期。
这场转型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死题。
END
图片来源:比亚迪汽车、鹏观高新